“幻听”,即音乐想象力,是音乐家——包括作曲家、演奏家、音乐理论家甚至音乐欣赏者必备的能力。 和精神病学中的“幻听”不同的是,它是在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(包括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和后天的训练)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主动的“特异功能”。这对作曲家尤为重要。 音乐幻听的最高境界是: 用耳朵从乐声中“看”到乐谱;用眼睛从乐谱里“听”到乐声。 巴赫、莫扎特,贝多芬,肖斯塔科维奇、巴托克的赋格主题, 后半句多是类似经过句的平淡细碎音符。这是为了给节奏和旋律音程富于个性答题的鲜明出现留出空隙。 因此,赋格主题多是“半句格言,半句`废话’”。 作曲家的实际创作过程就其技术层面而言,并不像理论家分析的那么复杂。 例如:遇到调性音乐中的变音,如果不属于调式交替产生的变音,先不要依纵向排列找“根音”并由此为和弦命名为“重属”“副属”之类,而应当从横向的声部进行中找源头。 例如格里格的《奥赛之死》,我的《小河淌水》里,都在同一音级上同时出现升降两个音,作曲家想的绝对不是纵向的倍减八度不协和音程,那不过是不同声部的半音经过音或者半音辅助音碰出来的偶然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