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艺术教学理念 从“传道授业解惑”到“启智开悟通灵” ——鲍元恺谈艺术教学     我从艺术教学的实践中,总结了十六个字——自以为是、求异存同、不求甚解、得意忘形:     (一)“自以为是”,就是自信,无此则一事无成。老师的责任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,使学生的潜质发挥到个体的极致。     “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;说不行,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”从心理学上说,这句讽刺某些独断者的话是暗合教育心理规律的。这里说的是心理学上皮革玛丽翁效应(希腊神话中一位塞浦路斯王子梦想成真的故事)和罗森塔尔效应(1960年一位哈佛教授所做的成功的心理暗示实验)。    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是献给达尔医生的。他在完全失去创作信心时,接受了达尔医生的催眠暗示治疗,恢复了艺术创作的自信心,写出了这部传世杰作。 (二)“求异存同”。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,在于独一无二。艺术创作不是政治谈判,不能求同存异。艺术要避免“同”,追求“异”。出“类”(相同)才能拔萃。 “求异”,并非刻意标新,而是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经历、经验、气质,经过艺术实践的修炼,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体现出其独特性。 (三)“不求甚解”,出自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     艺术知识需要“学”,艺术技能需要“练”,而艺术感觉则需要环境的“熏”,需要像婴儿那样,在“不求甚解”甚至完全不解中感受母语,然后再逐步听懂逐步会说。母语不是用逼婴儿理解的方式用分解出单词与语法的方式“教”出来的。 音乐是非语义性艺术。音乐的创作、表演以致评论,靠的是对音乐的感受,而不是“理解”。脱离直觉感受而追求文本的概念的解析的“甚解”,是舍本求末,对艺术教育是有害的。      (四)“得意忘形”——得其意,忘其形。 艺术,有意和形的两面。意,发乎直觉、灵感、激情和想象。形,则需要技术、理论、逻辑、规则。       忘形,不是不要形,而是要把“形”修炼到炉火纯青,出神入化,形意兼备,以致达到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这样的艺术最高境界。       总的说,艺术教育不仅需要“传道,授业,解惑”,更需要“启智,开悟,通灵”。